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地球自生成开始至今已有约四、五亿年的历史。绿藻类(Chlorella)是由化石中发现最早存在于地球的生物形态,它们生长于距今4.5至0.57亿年前。这种微小的绿色单细胞藻类是货真价实的生存专家,经过漫长岁月中持续的残酷生存竞争而存活至今。绿藻类具有特别强韧的多层细胞膜和多功能的细胞核,它能高效率地调整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来适应不友善的自然环境。绿藻类经常暴露在干旱、放射线、或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溶剂、杀虫剂等)之下。它不但可吸收有毒物质,并且在这些逆境中仍能继续繁殖。
藻类有极强的适应力,能存活于极端恶劣的沙漠气候和冰河地区。这些藻类可利用不同的机制将毒素排出胞外,甚至转换为可用物质。对今天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这个特**有许多的应用价值。以绿藻细胞核发展的过滤系统,可帮助清洁饮水,并保持水质干净。近年来,具健康意识的人们日益增加,在亚洲、美洲、及欧洲,绿藻常被用作以解毒食疗,许多人服用微藻类来预防及对抗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即便死的绿藻,亦能像海绵般把毒物吸收。
绿藻是在健康齐备领域中最大的发现。单一的Chlorella-Alge细胞很难由肉眼辨认,它小到要用显微镜才看得到,因此人们也称绿藻(Chlorella)作“微藻类”。极可能的,100年前荷兰籍微生物学家Beijerinck已发现状似绿藻的小东西,并成功的繁殖出绿藻类的宗族——Chlorella-vulgaris。当时虽尚未有关于绿藻类内容物功效的认定,但Beijerinck在那时就已把绿藻类当成一种以健康为目的的营养品去培养。他可能是听说,中国饥荒时,人民曾借培养且食用绿藻来度日。
一位中国的女作家Jung Chang在她的家庭史中曾提及——在严重饥荒时,农村家庭会种植绿藻,因为人们知道它具高蛋白质,在饥荒中能靠绿藻来止饥和维持生命。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德国造成饥民潮,微生物学家Lindner第一次把微藻类当作食物来培养。那时已知道藻类含高蛋白质,它能提供并解决60%的食品营养问题。科学家曾提出,每100g的微藻类即含有一个成年人每日蛋白质所需量。世界大战后因制造技术及红藻难消化的问题,使得Lindner的计划成泡影。而在二次大战时,德国再度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科学家Hardner Lindner于1942年继续他的试验,但仍未有好的结果。第一个成功的领航实验是由美国的史丹佛研究中心在1948年时提出,并确认微藻类能整年且大量的繁殖。这个消息唤起一向对微藻类相当信任的日本人,又着手计划进行研究,但那时并未有成功的制品或加工品,未加工的绿藻无法全被肠壁吸收,只能通过肠道而已。Dr.Nobuko Tamija在东京的生化研究中心的实验成果(Tokugama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Research in Tokyo),成功地解决了日本在终年大规模种植绿藻下,产生的特殊犁田问题,而在采收之后的成品制作、加工技术亦达到最高的成果。
1970年左右,日本科学家致力于最后一个问题:如何能使人体肠胃壁吸收绿藻?未经加工的绿藻,约有50%的蛋白质在人体肠道中无法被消化吸收。其原因为——绿藻细胞壁上有三层似抵挡保护作用的环状物,会减低养分被吸收的机率。为提高这极微的吸收率,日本科学家尝试去破坏藻类细胞壁,使它通过肠道时能吸收有毒物,而非只是通过肠道而已(即所谓破坏细胞壁程序);另一个程序是,借干燥过程使藻类细胞壁产生龟裂状微细裂缝,使得消化酵素得以进入。
以上两种程序能使绿藻的被消化率确实明显提高约至80%。1970年中,有关绿藻的拓殖及利用的问题皆被予以观察并已解决。可惜的是,这些研究耗资甚巨,再加上绿藻具独特的气味,使得它被制成普及化的食品受到阻碍。尽管如此,绿藻因具优质的多元性作用,仍为高价值的营养补充品,数百万世界各地的人信赖它得以保持健康活力和提升身体机能运作。
因为亚洲某些国家的环境污染,使得绿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及推展。以下为一个极重要的案例:曾有许多日本人误食了受镉污染的米得到“Itai-itai——病”(痛痛病)(其中一些人死于镉中毒急症),给这些中毒病患服用一段时日的绿藻后,病患的疼痛明显地减缓,甚至于康复,而在检验镉中毒病患的排泄物中可发现,在服用绿藻后,排泄物中有含量很高的镉值,因此,日本医学家很快地认同绿藻是一种卓越天然的去毒物质。有关藻类解毒主题研究,至今仍相当热门,大多数的考证都在日本实验室进行且图书以日文撰写,偶有英译本。
藻类细胞和人类细胞的本质相关性是相当令人惊异的,常读到绿藻细胞的平均大小和红血球差不多。一个大型的私人绿藻类实验农场指出,新鲜绿藻细胞的平均大小,确实等于或甚至小于红血球,这些微小单细胞绿藻之细胞形状,提供了绿藻在通过肠道时适于被吸收的诱因。藻类细胞和人类红血球差异,可由外观辨认出:微藻类细胞呈球形卷曲;健康的人类红血球呈中间凹入的盾牌状。
此外,绿藻类细胞,常被拿来作多方面的实验,甚至在科学界有“Prominanz(名流)”之称。
▲ 来自德国弗来堡(Freiburg)的诺贝尔奖得主Otto Warbung在1919年公开致力于绿藻类细胞之“细胞物质的新陈代谢”理论。
▲ 1961年诺贝尔奖得主——美籍科学家Melvin Calvin,他描述地球上的生命过程——二氧化碳和水,借日光之助转换成氧气及有机物质,这个过程称作“光合作用”。Calvin曾在他的论文中提及——绿藻为一种长久以来擅长行光合作用的佼佼者。
微小的有机体(如绿藻类),常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地位,暴露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因此它们必须成群结队地,甚至数百万计的存活在一起。它们存活的重要谋略就是用持续的、极快速的细胞分裂去进行无性繁殖。在一切理想的条件下,借光合作用与C.G.F.之助,在二十小时内,藻类的母细胞可形成四个新的子细胞。科学的考证上发现,C.G.F.能帮助动物甚至于儿童,支援健康的细胞分裂。因此科学家把这种作用物称作Chlorella Wachstumsfaktor(engl.Chlorella Growth Factor=C.G.F.)
在证明C.G.F.能帮助健康细胞的繁殖后,科学家面临另一个问题:是否C.G.F.会反而帮助对身体有害细胞(如肿瘤及癌细胞)的成长?就此次主题做的各种研究实验显示相同的结果:C.G.F.不会造成癌细胞的繁殖,甚至于有遏阻扩散的效果。尔后有更多的相关资料。
绿藻除了借迅速繁殖的生存本能来保护及帮助自己免于环境的各种威胁外,它本身细胞内亦有克服含有潜在危机的机制。光合作用能使绿藻细胞持续制造出氧气,它具备大量、有效的抗氧化成分:其自动氧化作用可中和减化环境中的放射线、废气及有毒物质,如氙气。绿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并拥有对抗负面环境多种的抗生素;附带还有其他大量的微量元素(Spurenelemente)、维生素、生物类黄酮(Bioflavonoide)、脂肪酸(Liponsaueren)、酵素、氨基酸、蛋白质及特殊的植物素与脂肪酸。这种脂肪酸能使微藻类适合生存于各种水温,甚至在低温中仍能保持活动力。
页次:1 |